知识分享

  • 首页
  • 市场分析
  • 需求分析
  • UI设计
  • 产品运营
  • 产品设计
  • 项目管理
  • 新玩意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要停留,欣赏沿途的风景
  1. 首页
  2. 新玩意儿
  3. 正文

元宇宙抢人大战:风吹得太猛,年薪开到百万了

2021年11月16日 610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编辑导语:2021年“元宇宙”这个词被曝光的次数已经数不过来了,由此引发的是元宇宙招聘市场的火热,无论是游戏还是虚拟人,技术美术人才都是吃香的。本文以元宇宙涉及的行业人员需求展开分析,分析哪些岗位的人是本次元宇宙抢人大战的目标以及如何应对此风口的坑,一起来看看。

最近没有换工作计划的特效师李飞,随手打开招聘软件时被吓了一跳。

不到半个月,有近十个技术美术(Technical Artist)类的岗位找到他,包括动画师、三维角色绑定师、特效设计师等,“很多是偏三维的技术需求,而且都是能做虚拟偶像的公司”,他说,这是他之前换工作从没经历过的情况。他猜测,这和当下元宇宙概念的火爆有关,不论是游戏还是虚拟人,很多相关赛道都需要技术美术人才。

2021年,“元宇宙”这三个字曝光的次数已经数不过来了。

最近,连续创业的罗永浩发微博表示,“我们的下一个创业项目,竟然也是一家所谓的’元宇宙公司’”;在这之前,虚拟人“柳叶熙”大火,相关账号上线4天涨粉300多万;再早一点,要押注元宇宙赛道的国外社交巨头Facebook改名,直接叫Meta,即单词Metaverse(元宇宙)的前缀。

尽管大家并不知道元宇宙能否到来、何时才能到来,但只要有风吹草动,即便像是盲人摸到大象的一角,也足够引发爆炸效果。

一位关注互联网行业的分析师说,元宇宙概念的兴起,给市场带来了新启发,“比如国内手游注重社交已经很久,元宇宙概念下的虚拟形象和强互动,就是一个好的探索方向”。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元宇宙概念使得大家开始思考,虚拟、3D方面的内容还能应用到哪些领域,“甚至包含了人们在工作、社交里的应用”。

眼下,相关行业的确在发生着相应变化。

本文选取了元宇宙大火后,被讨论最多的游戏、VR/AR、虚拟人、社交四个赛道,分别与行业资深从业者聊了聊。尽管赛道不同,但受元宇宙启发,它们的发展思路有着共通之处。比如,在方向上,一些能够降低用户使用门槛的平台型公司更受关注;在产品应用上,会比以往更注重线上场景,思考更多与VR端接入的机会;在用人方面,更需要能实现优质视觉效果的美术类、技术类人才。

最重要的是,元宇宙还没来,抢人大战已经开始了。

一、哪些人才正在被抢?

最近频繁收到工作邀请的李飞有些“受宠若惊”。他表示,其实有的岗位,以他的技术根本做不了,但对方还是想和他聊聊,工资最高的开到了月薪4万,是他目前薪资的两倍。

不仅仅是他有这样的经历,一位网友提到,他知道的在线教育平台套上了VR公司的壳子,正在从游戏行业挖美术人才,“开出的价格是年薪60万”。他感叹,“元宇宙就是牛”。

通过查询BOSS直聘等招聘软件发现,这类岗位既得懂技术,也得懂美术,能与程序员沟通协作解决美术方面的技术难题,薪资从月薪2万至年薪百万不等。

北京黄油猫文化CEO老木向深燃提起了招人的痛苦。他们公司主做虚拟人业务,目前行业打造一个虚拟人,主要依靠动捕技术,即用摄影机捕捉真实演员的动作,再将动作还原、渲染到相应的虚拟形象上,为了让动作更逼真,需要动画师来修,但这个岗位他招了两三个月都没招到合适的人。他说,虚拟人公司挖人的痛点是,开出的工资要比动画公司给的薪资更高,现在,他已经打算提高薪资挖人。

从业近十年的游戏行业猎头Kavin感受更深,随着游戏行业发展,美术类尤其是技术美术人才这两年很紧缺,比如2D美术师(优先考虑视觉效果,在技术环节里想方设法实现视觉效果)现在已经供不应求。几年前,他接触的一位业内人士年薪不到20万,“目前已经年薪百万了”。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美术类人才,不同赛道的技术类人才,也在持续被需要,但不同赛道需要的技术人才不同。比如,AR企业亮风台COO唐荣兴介绍,目前行业整体加大了对AR眼镜光学显示、人机交互、视觉算法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

在元宇宙概念里,与技术类人才相比,美术类人才更像是“通才”。为什么这么说?

不止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在“元宇宙”概念兴起之前,他们公司的主要业务就已经确定并展开,不会因为概念的兴起发生大变革,但行业变化确实有,最明显的是虚拟场景和虚拟角色在变丰富,而这需要美术类人才去实现。

带火元宇宙概念的游戏公司Roblox,给元宇宙下的定义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不论是实现虚拟身份,还是提升沉浸感,都对美术有要求。

易观互动互娱分析师马阿鑫对深燃表示,据他观察,游戏角色里的个人形象,在向捏脸(泛指对虚拟角色样貌进行DIY的数据操作)、融合真实的外貌特征等方向尝试。

“这是以前就存在,但可操作性比较弱的功能”,马阿鑫表示,今年,这一需求明显上涨。比如网易游戏《天谕》靠捏脸火了,迷你创想的《迷你世界》在尝试结合真人的表情和皮肤状态生成游戏形象。由Epic Games公司旗下开发的工具MetaHuman Creator,可以创建和定制逼真的人类角色,引发追捧。

对于虚拟角色和场景的需求,也体现在社交赛道。社交平台Soul的一名员工对深燃提到,结合元宇宙概念,他们特地丰富了捏脸以及线上场景的有关玩法,对动画方面的人才有了新需求。

关注社交赛道的春泥资本投资人周文静告诉深燃,她关注的产品,也在更加注重线上场景的丰富性。她以最近关注的一款社交APP Costudy为例,用户打开APP,选一间教室、一个位置坐下学习,可以和教室里的人交流,“它里面的场景,和真实的生活是映射的关系”,她提到,用户一天24小时的生活,都可以在这类社交产品里找到映射,需要场景实现。

虚拟人赛道的变化就更直接了。柳叶熙火了之后,让虚拟主播的关注度暴涨。魔珐科技联合创始人谭宏冰对深燃表示,“整个虚拟人创作的过程,涉及的环节很多,美术方面的画师、模型师、绑定师等都很重要。”以往这类人才集中在游戏、动画公司,他判断,未来将会流向到更多与元宇宙有关的行业。

老木则感慨,其实当下懂美术的从业者不少,但行业需要的是能实现更精美视觉的高级人才。他说,在甲方的要求下,为了尽快完成项目,他降低标准招来了人,不合适又裁掉了,“最基础的动画师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了”。

同样的,对于能提升视觉效果人才的需要,也出现在VR/AR赛道。

唐荣兴表示,当下催生了对“光学工程师”更高的需求,“以前需求也有,只是稍微冷门一点,做戴在人头上的产品,会比拿在手上产品的视觉要求更高。怎么体验更好,对工艺要求很高,这正在反过来推动人才的培养。”

二、都在忙什么?

与这四个赛道从业者的交流后发现,除了对于人才的需求之外,他们所做的事情还具备一些共同点,可以概括为“降门槛”和“做融合”。

“降门槛”指的是打造降低创作者使用门槛的UGC平台。

以游戏为例。Roblox是一家游戏UGC(用户生产内容)创作平台,类似于游戏版的“B站”,在这里,玩家可以相对轻松、低门槛的开发出自己的游戏,也可以玩别人开发的游戏,并使用虚拟货币“Robux”消费。

被字节跳动投资1个亿的代码乾坤,打造的产品《重启世界》就是游戏UGC创作平台;一位相关人士告诉深燃,受元宇宙概念拉动接连涨停的昆仑万维,其旗下子公司也在探索类似于Roblox的产品。

虚拟人行业也是如此。魔珐科技打造了超写实虚拟KOL“翎Ling”,谭宏冰对深燃介绍,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打造虚拟世界的基础设施,比如三维虚拟内容智能云平台、虚拟直播和线下互动产品、AI虚拟人能力平台等。和游戏行业不同,虚拟人技术还在发展,有好技术才能使得虚拟内容有承载空间,他们首先希望解决内容创作的质量、生产效率和产能问题。

他们最近就推出了一款面向UGC的轻量级直播工具,希望降低虚拟直播的门槛。

同样的思路也体现在VR/AR等技术类公司,根据美股研究社报道,2021年有多起VR/AR公司融资,其中,平台型公司正逐渐崛起,行业在形成完整思维,寄希望于依托平台,诞生更多的业态。

明星公司英伟达也在致力于帮助企业降低AI开发部署门槛,其CEO黄仁勋就透露,英伟达开发者数量接近300万,运算平台CUDA过去15年下载量达3000万次,一年下载量达到700万。

为什么降低创作者门槛这么重要?

谭宏冰以短视频的兴起过程为例做出解释。如果创作一个视频,还和从前一样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做,“就不会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了”。在他看来,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得打基石,需要大量的人做基础工作,才能使得从业者越来越多,这其中降低创作、制作、入行的门槛,尤其重要,“否则这些赛道都是看起来悬而又悬、力气很大的事情,难推动发展。”

以虚拟人为例,如果元宇宙能实现,需要大量的虚拟内容、场景、表演,这比做一款动画片、游戏耗费的精力更庞大,他表示,“这方面的人才有限,怎么办?这就需要虚拟内容的工业化创作,我们希望能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等基础构建差不多了,创意型公司的机会就来了”。

也就是说,只有技术足够简单、智能,才能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建立起生态。

与此同时,从业者们还在关注与其他赛道,尤其是与VR融合的机会。

最直接的表现是大厂的动作,比如,字节跳动花费约90亿元收购VR厂商“PICO”,另据报道,字节或计划研发名为“Pixsoul”元宇宙社交APP。一位接近字节跳动的人士也对深燃提到,字节在进行社交+VR+游戏融合的布局。

“我们认为元宇宙确实是以XR(VR/AR/MR三者的集合)设备为终端”,正在打造元宇宙产品的某游戏公司老板王涛叙述,Roblox没有VR业务,而VR公司没有编辑器,“我们有编辑器,正在和VR公司深度交流,看看是否有融合空间”。

谭宏冰也提到,在虚拟世界赛道,因为VR是一个直观的呈现载体,能把虚拟入口、体验、交互连接起来,公司一开始就在关注VR。当下,元宇宙概念普及,加快了市场教育,公司会更密切关注VR动向。

唐荣兴能明显感觉到今年各行业人士对VR的关注。他所在的公司亮风台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增强现实(AR)的科技公司,今年9月刚完成C+轮融资。他提到,最近刚去见的一个大客户,比以前接触的客户态度明显更积极,还有同行特地跟他说,“感觉又回到了2016年的VR热,要珍惜机会”。

不过,VR设备还在完善普及阶段,如何加入VR,目前还处于早期中的探讨。唐荣兴表示,在元宇宙概念没有出来之前,行业对未来都有类似的愿景,所以VR赛道的业务变化不大,但现在会在面向消费级市场的产品上,做更多储备。

除此之外,基于元宇宙对于社交的需要,有社交资源的公司,在思考着怎么和游戏、技术绑定;做游戏的,则琢磨的是怎么和社交牵线。例如,2021年6月,Soul获得了游戏公司米哈游近6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三、风口来了,但该踩的坑也得踩

一些从业者忙起来了,但也隐约感到有些不安。

专做虚拟人开发的老木,仅这一周,已经接到了十来家公司的虚拟人合作需求,有互联网大厂,也有MCN公司。

这是他之前不敢想的,比如两家和他接触的头部MCN,之前他主动找上门过,对方态度很冷淡,“觉得我做的是小孩子玩的东西”,但就是这一个月,对方的态度突然变了,问的问题简单直接,“多长时间、多少钱能做出来?”

他觉得这是好事,但也有些担忧,热潮来了,拔苗助长也来了。

“这股风吹得太猛,提前内卷了”,老木表示。他以虚拟人赛道为例,目前行业还在追求更好的技术呈现阶段,但目前行业发展特别快,正常要经历一年的事,现在三四个月就已经随着需求的增长提前到来,“国内很多虚拟偶像公司,其实现在还不具备做高质量3D虚拟人的能力,技术普及需要一定时间”。

现在,行业发展太快,很多岗位人才还来不及培养,有点赶鸭子上架。

不止一位行业人士提到,元宇宙制造了短暂的狂欢,的确会使他们的愿景更清晰,也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力。但事实上,不论是虚拟人还是VR,很多被视为元宇宙基础建设的技术,都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还有一段技术上的路要走。

以运用最成熟、离钱最近的游戏赛道为例,Roblox这款游戏,首先要让用户有创作游戏的热情,其次,用户创作的游戏要能吸引玩家来玩并付费。王涛就曾表示,游戏创作平台社区面临冷启动的难题。“游戏创作具备一定门槛,大家拿抖音就能拍视频,但是游戏,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来”,他表示。

“我们其实在2016年就开始瞄准这个方向了”,王涛透露,他们团队对引擎的整体架构打过分,就只有Roblox的引擎是符合目前的沉浸感、开放度、低门槛的最高输出引擎,其他的“只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编辑器是极其难开发的”,他表示。

至于怎么走向变现,路就更远了。

老木就提到,做虚拟偶像走虚拟主播的路子,距离钱是最近的,但是真正去做就会发现,目前虚拟主播跟真人主播很难抗衡,在变现方式上也有局限性,“如果做直播带货,品类是有限的,没法试吃,也不能展示衣服。”

并且还值得注意的是,元宇宙带来了一些新方向和跨行业合作的启发,但这样的启发,是否真正是当下用户所需要的,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验证。

王涛表示,“其实大家还是有点一厢情愿的做融合”,在他看来,真正的融合,一定要做到在用户端,能流畅的带来突破性的体验价值。他以捏脸游戏为例,“对于C端用户来说,眼下很多平台很难捏出你想要的样子,还是需要有专业的人去捏,再给你用。这跟大家想要的开放度,是完全匹配不上的。”

“最终所有东西都需要回归商业本质,是否对消费者创造了价值,如果有了营收,才能投入到研发”,唐荣兴表示,如果一个行业一直投入但没有营收,也是有问题的。

老木坦言,风口归风口,市场气氛归市场气氛,跟盈利与否是两码事。

也就是说,这些被元宇宙带热的赛道,该趟过的技术门槛还要趟,该花费的成长时间还得花。这股风还会将互联网行业带到哪里,子弹还在飞。“等潮水退了,就知道谁在裸泳了。”王涛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飞、王涛为化名。

 

作者:李秋涵,编辑:魏佳;公众号:深燃

本文由@深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标签: 产品 产品经理
最后更新:2021年11月16日

小虾米

同理心,洞察力!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抖音练拳,挥向美团 苹果上新,元宇宙续命 网约车饱和了,中年人去哪再就业 产品周报254期 | 苹果MR产品明年发售,多地对网约车按下“暂停键” AIGC抢了电商打工人的饭碗? 听歌看广告还不够,QQ音乐会员也要涨价了 Axure高保真教程:通过输入框动态维护可视化图表 “重启天涯”直播义卖为什么会失败? 抖音、高德、小红书加入群聊,本地生活谁说了算? 【高级产品经理的门槛系列】必备技能 – 制定产品的规范标准 社交模块里的动态卡片,怎么设计? 策略产品经理必读系列—搜广推业务中如何对预估CTR进行校准 造“风”的AIGC,“吹灭”了元宇宙? 从“最难618”到“最卷618”,电商购物节画上句号? 美国社交电商再起波澜:TikTok商城开张,Meta却要闭门做生意 视频号到赚钱的时候了吗?有人月GMV3000万,有人看不懂要放弃 卖烤肠,年轻人“少走20年弯路”? 互联网平台广告收入增长转正背后的「五个信号」 直播电商:终局远未到来 单月补贴高达7万?抄淘宝作业,京东开始抢主播
被集市收割、被买家嫌弃,“摆摊后浪”有点惨蓝领用工招聘平台的数字化建设思路干货分享:WMS系统—PDA的应用iOS 17,能否守住「iOS神话」?系统功能设计:网络加速器系统产品需求设计电商扫盲第一讲:GMV的底层逻辑打造一个基于本地社区的闲置交易平台,你看好吗?东南亚出海洞察:去东南亚为直播电商开荒,没有超头主播,货品供给不足……定金+尾款模式背后的套路天涯老用户的自救,让我明白情怀是最不值钱的东西抖音上线酒店日历房,其他平台会慌吗?从需求到设计开发,产品质量问题如何分析靠咱们看腻的电视剧,爱奇艺和腾讯在东南亚成了顶流如何让你的“对内B端产品”看起来有价值?设计走查知多少产品思考:视觉冲击!以图片展示金额,“省钱卡”这样玩就对了多多买菜为什么比美团买菜要便宜?都在骂网暴,为什么网暴一直没有停过韩国漂流记:明星在面前,咖啡在手里,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广告墙自动驾驶风口退潮的深层逻辑
移动互联网时代,怎样打造一款新闻资讯类产品? 需求到底是什么?终于有人讲明白了! 万字分享:谈谈我的B端产品方法论 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几个趋势,值得关注 关于智能产品的不确定性 “狗德”培训班的AB面 金山CEO的一句话,让WPS六年老用户周末熬了两个通宵 活动的三种高级策划手段:玩法、传播和裂变 拥抱年轻人,百度搜索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2秒就能识别一半用户?元宇宙中的运动数据正在成为“数字指纹” “疯狂小杨哥”要出海,去TikTok上赚老外的钱 视频号可以战胜抖音吗?从这三点分析 互联网:回归碎片化才是正确趋势? 2021年中国产业支付专题分析: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000字讲透什么是“业务思维” “数字孪生”语境下的智慧城市:产业井喷背后的航向之争 校招生,请远离大厂 “一晚上咖啡卖2杯都算多”,想摆摊赚钱的小白,趁早醒醒吧 农业为何不是理想的创业赛道? 年轻人做旅游攻略,攻略的对象是生活

COPYRIGHT © 2023 知识分享.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