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

  • 首页
  • 市场分析
  • 需求分析
  • UI设计
  • 产品运营
  • 产品设计
  • 项目管理
  • 新玩意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要停留,欣赏沿途的风景
  1. 首页
  2. 新玩意儿
  3. 正文

中国职业社交简史:Copy to China时代的岔路

2021年10月25日 314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编辑导语:近期领英发布的一则转型消息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那么在国内,职场社交需求是否真的微弱?职场社交赛道上依然有玩家,但是国内的职场社交前景是否可观?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国内的职场社交发展做了解读和分析,一起来看一下。

2006年,在苹果效力8年的技术工程师陆坚辞职,决定全身心投入到创业公司Vobile的技术和产品开发管理工作。白天,他与合作伙伴、潜在投资者们面对面沟通,晚上则跑到刚刚注册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上查看他们的资料、加他们好友,很快就在平台积攒了50多个联系人。这些优质的人脉资源为他当时的创业提供了很大帮助。

2010年,LinkedIn上一个名叫Jessie的香港猎头,通过他们共同认识的一个在谷歌工作的朋友找到陆坚,把他推荐给了盛大网络创始人陈天桥。明星CEO亲自出马邀约,最终让陆坚下定决心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加盟盛大,开启了后来在国内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创业、就业的经历。

直到2018年,职业生涯中“从LinkedIn获益颇多”的陆坚直接出任领英(LinkedIn)中国总裁一职,全面负责领英中国的业务和研发工作。

然而,刚刚过去的2021年10月14日,一则“微软将关闭领英中国服务”的消息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陆坚在随后的公开信中澄清:只是战略调整,(领英)将专注于提供“连接职业机会”的价值,不再涵盖用户原创内容的发布与互动功能。

换句话说就是,领英将在中国砍掉社交功能——在很多人看来,这无异于是微信砍掉了聊天功能,支付宝砍掉了转账功能,抖音不再支持短视频上传。

职业社交这条赛道上,十几年间创业者们前赴后继,最终留给看客更多的印象是“尸横遍野”。尽管如今该领域仍有玩家,但随着LinkedIn的转型, “职业社交能不能在中国走通”这道未解谜题,又增添了新的迷雾。

一、社交时代的LinkedIn与LinkedIn的社交时代

2002年,硅谷著名天使投资人,有着硅谷“人脉之王”之称的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

漫步在澳大利亚的海滩,他对刚刚经历的世界互联网泡沫破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重新思考在社交网络领域创业的机会。5年前,他从苹果公司辞职创立了一家约会服务网站SocialNet,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而这次,霍夫曼把目光瞄向了还处于市场空白的商务社交领域。

2003年,霍夫曼和他的朋友,后来创办了社交游戏网站Zynga的马克‧平卡斯(Mark Pincus)花70万美元买断了著名“六度空间理论”的专利权。这个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通过不超过六个人就可以建立起联系——这正是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当年5月, 一个基于实名制、面向职场的社交网络诞生,作为创始人的霍夫曼将其命名为LinkedIn。

与个人应用的社交网络不同,LinkedIn的模式是让注册用户通过维护商业交往中认识并信任的联系人,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脉。

彼时,被认为是SNS(基于熟人的社交网络)真正鼻祖的Friendster刚刚推出就火爆硅谷,而美国最受欢迎的招聘网站是Monster,两家著名公司,前者没有往商业领域探索的打算,后者没有进军社交的意图,LinkedIn要做世界上第一个基于商业社交的网站能否成功,外界并不看好。

据一位LinkedIn早期的员工回忆,2002年参加面试时他曾问霍夫曼,你觉得LinkedIn能够做多大?对方回答说,预计世界上每个白领都会注册网站,即有2.5-3亿用户,他当时听了“差点笑出声。”而最新的数据显示,2020年LinkedIn拥有超过7.4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收入80亿美元。

LinkedIn早年的发展速度确实并不快,因为用户量不足,2005年推出招聘信息服务时还一度遇到销售难度大等问题。2006年,LinkedIn发现从SEO渠道进来的用户和“病毒传播”邮件邀请来的用户数量差不多,但是活跃度却是后者的3倍甚至更多,基于此,LinkedIn推出了公开档案(public profile)功能,将用户职业信息对搜索引擎开放并让其更容易被谷歌搜索发现。

这个产品功能使得网站自然访问流量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谷歌上搜索他感兴趣的人的名字从而来到LinkedIn的产品,LinkedIn则因此完成了里程碑式的一次进化。

LinkedIn拥有多元化经营模式,主要收入来自于其提供的人才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及付费帐户,其中,人才解决方案即招聘服务占LinkedIn总收入的65%以上 ,是它业务模式中最重要的服务和工具。2011年5月20日,LinkedIn在纽交所上市,按首日收盘价计其市值达89亿美元,2016年6月13日,微软宣布将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时,LinkedIn市值在150亿美元左右。

二、“中国版LinkedIn”折戟,职业社交的土壤在哪?

LinkedIn的成功,让社交招聘模式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数据显示,2012年在美国的受访公司中,有超过五分之四的职位将通过社交网络来招聘,Linkedln已经取代报纸成为新职位的信息来源,73%的财富100强公司通过其进行人员招聘。

这代表着LinkedIn开创的职业社交与Job-Board模式(Monster,Seek,前程无忧,智联招聘)、职场点评模式(glassdoor)、职位搜索引擎(indeed)成为人力资源服务领域被验证的四大模式。这一领域在全球吸引了野心勃勃的创业者。

在同样注重职场人脉的中国,LinkedIn也收获了众多“门徒”,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一直是包括Linkedin在内的职业社交平台与本土创业公司眼中,充满魅力的神秘“金矿”。彼时正是中国互联网Copy from Silicon Valley的黄金时代,似乎只要照搬美国的模式到中国,就可以在东方造出印钞机。

早在2004年,LinkedIn在美国不愠不火时,以北京的天际网和上海若邻网为代表的国内第一批职业社交网站就已经正式上线。此后,2005年5月,实名制商务社交网络平台人和网在杭州成立;2008年底,曾经参与过ChinaRen、人人网创建的王秀娟在北京成立主打职场社交的大街网;2010年,以注册会员高端为特点的优士网上线。

与此同时,感觉受到冲击的传统招聘网站也开始寄希望于职业社交寻求转型,2011年3月,智联招聘和人人网合作推出经纬网;同年5月,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两大招聘网站联手腾讯推出社交招聘的应用组件;前程无忧则在当年的改版中推出了名为“机会敲门”的、有社交色彩的功能频道……

如雨后春笋的本土职业社交网站,尽管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比如大街网主要面向高校、优士网专门面向中国优秀职业人士,创业者和企业家等,但它们都自诩“中国版LinkedIn”,在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也基本上完全致敬了LinkedIn。

然而,这些红极一时的明星公司之后或倒闭、或转型,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国外成熟的SNS也未能逃脱折戟中国的命运。

比如,德国领先的职业社交网络Xing,2005年就开始尝试进入中国,但其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太顺利。2009年Xing中国公司高管一直发生更迭,原总裁宋新宇离职,之后Xing彻底退出了中国。

LinkedIn的强劲对手,由两位大学毕业生在法国创办的Viadeo在2007年通过全资收购天际网进入中国,并把中国视为最主要的市场之一。2014年在法国上市时,Viadeo的招股说明书中,中国题材和故事便占了50%。然而在2015年12月24日,Viadeo以“没能在2014年的IPO中筹到目标资金”为由,宣布关闭其在中国的运营部门。

对于职业社交在中国的“翻车”,有人认为是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不高,也有人认为是中国人没有职业化场景社交的习惯。但不管原因归向何处,从业者间开始有了一个声音:中国没有职业社交。

三、“赤兔”之死的警示:中国职场社交方向在哪?

本土公司发展缓慢、外企败走,并没有让职业社交鼻祖LinkedIn本尊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减弱半分。2014年2月25日,在经过两年的调研筹备后,LinkedIn正式吹响进军中国的号角,公布中文名称“领英”,并上线了简体中文测试版。

初期的领英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在第一任总裁沈博阳主导下,领英中国通过与微信、QQ邮箱、微博等社交网络深度整合,推出微信领英名片,在QQ邮箱上彰显用户职业身份等功能;在内容上,开启领英洞察专栏,汇聚了沈南鹏、吴晓波等一大批精英在领英分享他们在职场上的感悟和成功故事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快速获客和品牌传播。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一年,领英在中国新增的用户量超过400万,这个数字比过去10年LinkedIn积累的中国会员还要多。

然而,2014年的互联网世界的潮水已经改变了方向。

这年春节,横空出世的微信红包进一步提高了微信的用户粘性和价值,使其从一个通讯工具彻底晋级为社交平台,再进一步成为移动互联网生活的超级App。互联网应用向移动互联网平移已经成为企业之间新的竞争焦点。

在职业社交领域,前搜狗和大街网的高管林凡在2013年10月创立的脉脉,以“工作版微信”为定位,成为移动端职业社交平台的领跑者。

2015年6月23日,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补足在移动端的短板,领英中国推出定位年轻人群职场社交的APP“赤兔”。遗憾的是,在之后经历了微软收购、沈博阳离开等一系列事件,这款号称封闭团队三个月在宾馆开发出来的产品,在运行不足1500天之后,于2019年7月31日正式下线。

回过头看其实不难发现,被当作领英中国“最后一次All In”的赤兔以失败告终,其实早已为2021年10月15日领英中国宣布关闭社交功能埋下了注脚,而领英放弃社交似乎再次印证了那个业内早有共识的结论——中国做不了职业社交。

四、中国职业社交的底色:先聊起来,才有人际关系链条的沉淀

不夸张的说,从2004年天际网上线算起,过去长达十七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一个自称为职业社交平台真正杀出一条血路。

在职业社交平台上,用户借助于人脉找到自己想找的人,同时通过完善的个人资料和人脉关系,在需要的时候被别人找到——这个简单的商业逻辑在美国、欧洲行得通,在同样看重关系、圈子的中国为什么行不通呢?

2019年8月,接任沈博阳出任领英中国总裁的陆坚在一篇总结“赤兔”教训的文章中提到中美文化的不同,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他说,美国用户习惯把生活和职场社交分开,大家会在脸书上分享个人生活点滴,在领英上分享职场生活花絮。但在中国,大部分用户并不区分生活和职场社交。

“老外”们或许也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人内敛、低调的个性,决定了中国人很难像西方人那样,习惯于社交平台展示自我,维护个人品牌。而“职场社交”的熟络,往往在面对面的问答之间。如果有人能够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在酒桌上、在麻将桌上、在茶台前谈成的生意,一定远远超过正式的办公室会面。

因此,Linkedin式的线上职业社交从个人展示与熟人背书开始,而中国人更普遍接受的线上职业社交,从聊天开始。

“LinkedIn有一个站内沟通的工具叫站内信,这是基于美国的职业邮件文化。美国工作上的沟通都是用邮件,而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以前最早的时候有MSN,大家都在MSN上聊,后来又在QQ上聊,现在很多人是在微信上。”脉脉林凡曾点出了脉脉的魔法——在职业社交网站都还在发站内信的时候,APP形式存在的脉脉让用户先聊了起来。

同一时期出现的BOSS直聘也在验证着这套适合中国人线上沟通的法则。BOSS直聘鼓励求职者与招聘方直接在线上开聊,这种方式让中小企业、蓝领人群都成为其用户。尽管其一直强调是招聘平台,但业内也有人将其视为职业社交的一种场景。

在中国,社交类产品更为可行的路径是先成为用户聊天、沟通的工具,形成网络效应,用户在网络中产生内容沉淀、关系链与信用背书,加强网络效应。随着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越来越逼近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数,微信事实上其实也成为了中国第一的“职业社交软件”。

尽管领英在2021年退出了社交赛道,但中国职业社交的“脱领向聊”的进程早已开始。2015年1月,钉钉上线;2016年4月,企业微信上线。到了2019年,字节跳动自用的飞书也加入了战局。巨头重视商业场景下的沟通,更加重视职场身份人形成的网络效应。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中国是统一的,而面积差不多的欧洲是分裂的?”回答者列举了地理、文化、民族、交通甚至是瘟疫等因素,争论不已。争论中也悄然达成共识,地缘变量在历史长河中,悄然铸就了不同的政治形态。

而职业社交在中国的演变,或许正如历史分裂的欧洲,随移动互联网助推散落在各个互联网公司的局部。领英暂停中国职业社交,但中国职业社交的故事,仍在不同的角落继续。

 

本文由 @摩根频道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标签: 产品 产品经理
最后更新:2021年10月25日

小虾米

同理心,洞察力!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县城咖啡之战的最后赢家是谁? 字节跳动再战长视频,这次有何不一样? 网文IP的风,吹到“下饭剧”? 提升B端产品易用性:搭建帮助体系 小红书关停“自营电商平台”,作何打算? 从陌生人社交的产品演进看创新 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_SCRM私域平台 产品用户体验升级 做一款以短视频为主的手机,市场如何? 一个严肃的问题:互联网巨头们到底创造了多少就业? 海外版妙鸭相机,“像不像”不重要 产业化思维助力招聘直播数据翻倍(下篇) 产品周报267期 | 蔚来手机NIOPhone正式亮相,妙鸭相机免费版发布 谁拿走了飞猪携程们的长假? TikTok豪赌黑五 “加速包”抢票有用?第三方平台们都玩出了哪些花样? 薄盒借周杰伦IP卖藏品,引出了元宇宙的“空城困境” 抖音越追越近,美团的反击战打到哪一步了? 用了“信息转换”后,用户点击率明显变高了! 产业化思维助力家服业务增长(上篇)
从虚拟偶像到虚拟主播,一场TO C到 TO B生意的大迁徙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小红书电商盘点一下那些虚实结合的文本输入方式自动驾驶,又到黎明前?万亿规模能源产业互联网【能链】为何一枝独秀?经营指标层面深度解读骑手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尊重数据更新|不只是一个更新按钮而已名实唯一性:数字与AI经济里的那些潜规则实战分享!系统可见原则在交互方案中的运用从商业模式入手,搭建一款产品的底层拆解框架小红书走到命运拐点微信的聊天记录占比,被网友玩成了新一代 MBTI ?SaaS产品数据分析之指标与标签一篇文章搞懂一个系统之 SRM 系统一个真秀才倒下去,十个假靳东站起来谈谈在B端落地第三方大模型的步骤从0开始设计产品搜索功能(一)瑞幸的“9块9”突围战,只需几滴茅台?如何从0-1建设企业微信SCRM顶流网红“秀才”翻车,“中老年收割机”易主?
15年老兵教你如何搭建产品经理能力体系! 产业互联网,一个新开始 一图胜千言——UI-UX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情感 业务中台之我见 中国产品经理的没落:从怀恋乔布斯开始谈起 探秘|QQ社交形象年度盘点设计密码 我用ChatGPT搞钱,月赚10万 Facebook 大宕机:远程工作的一曲悲歌 如何写一篇挑不出毛病的需求文档? 抢夺本地生活万亿蛋糕:“抖音美团们”的攻防战 虚拟人漫谈|开拓:产品篇(上)格局与环境 为了活动快速上线,交互设计师是如何“排雷”的? 产品周报205期 | 近半数职场人年终奖少于1个月月薪,今日头条、西瓜视频与抖音打通带货体系 实战分享:题库系统的组成与实现节奏 2022中国国潮发展新动向 今年进度条即将走完,这件大事你还没做 了解网站的开发成本:如何为建立网站设定正确的预算 产品细节剖析,让你看看大厂是如何做设计的(2021-13) 小红书给流量“削藩” 一篇详解:美团市值暴跌,它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COPYRIGHT © 2023 知识分享.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