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

  • 首页
  • 市场分析
  • 需求分析
  • UI设计
  • 产品运营
  • 产品设计
  • 项目管理
  • 新玩意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要停留,欣赏沿途的风景
  1. 首页
  2. 新玩意儿
  3. 正文

一日不见如隔一日,谁在制造废话美学?

2021年9月10日 644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编辑导语:“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三人行,必有三人。”诸如此类的“废话文学”近日传遍社交网络,成为新的网络热梗。不过这些“废话”虽然没有传递什么有效信息,但其中却蕴含了不同群体的诉求,在一定意义上,废话文学已然成为网友对无趣的某种消解。

周一下午四点,摸鱼黄金时间。打开b站一个名叫《废话连篇》的视频,发现此时此刻正有31名摸鱼小能手正在同步学习“废话文学”,此时距离这个视频发布已过去将近2个月。

(b站视频《废话连篇》,作者为b站用户金渐层烤猪)

在这个夏天,“废话文学”逐步从小范围自娱自乐的搞笑话术,蔓延到各个社交平台,成为横扫评论区的语言霸主。

要理解什么是“废话文学”,需要先好好理解一下它。在摸鱼学习3遍视频后,我迅速掌握了“废话文学”的基本要领。

简单来说,“废话文学”指的是看似说了一堆话,其实什么信息量都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很难用无聊、跟风、反讽、荒诞中的任何一个词来单独概括它,在大面积传播之后,废话式发言的现象里,包裹了不同群体的复杂诉求。

一、“废话文学”的杀伤力

一个简单的示例或许更便于理解,打开b站相关视频弹幕,出镜率最高的必然是“废话文学”扛鼎之作——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

比起“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原典,新版本的杀伤力显然要高得多。并且在不同场景下,这句废话竟展现出不同的情绪来。

例如一位博主刚洋洋洒洒评点海内外局势挥斥方遒,你送上“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的评论,无异于两盆水从他头上浇下,一盆是冷水,另一盆也是冷水。

例如你用这句废话评价自己的论文,大致就是委婉地表达一下自己又制造了一篇学术垃圾;要是你用这句话评价其他人的论文,那至少证明这篇论文还有一席话的价值,没有到达“听君一席话,倒赔十年书”的程度。

用一句废话来总结或反讽一堆废话,可以被看作“废话文学”的肇端。

随着经典名句流传开来,越来越多采用类似手法的“警句名言”被不断制造出来。名言、俗语、经典台词,都成为了“废学家”们的语料库,为这场新型创作大赛提供灵感。

“三人行,必有三人。”

“姜还是老的老。”

“股票的规律找到了,不是涨就是跌。”

“如果你愿意多花一点时间了解我,你就会发现你多花了一点时间。”

“废学家”们从源头出发,活学活用,将废话式发言渗透到社交网络的方方面面。至此,“废话文学”已经不再是起初具备一定讽刺性的反击式发言,而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存在、迅速扩散的群体性文化现象。

讽刺性降低,不意味着杀伤力减弱。“废话文学”之所以迅速蔓延,除了对低密度信息的批判性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一种引人发笑的能力。这种能力,似乎不止作用于熟稔互联网语言习惯的年轻人。

微博网友卡戎发帖称:“在办公室给四五十岁的大哥大姐普及一下废话文学,把大家逗乐了。”即便是不追逐流行的中年人,也在“废话文学”的攻击下难逃一笑。

近200年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或许给出过一种答案。在代表作《美学》一书的最后章节,黑格尔对喜剧的逻辑进行辨析,认为“笨拙或无意义的言行”可以引人笑。

“人们笑最枯燥无聊的事物,往往也笑最重要最有深刻意义的事物,如果其中露出与人们的习惯和常识相矛盾的那种无意义的方面,笑就是一种自矜聪明的表现。”

这种说法无疑延续了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观点,后者将喜剧定义为一种“突然的荣耀感”,对后世的喜剧美学产生过深刻影响。而黑格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可笑性”和“喜剧性”进行区隔。

时至知识普及性提升的今日,“自矜聪明”带来的笑声或许少了,“与人们的习惯和常识相矛盾的无意义的方面”,依然具备极强的可笑性。

人们早已习惯“姜还是老的辣”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表达,当习惯被打破,常识被颠覆,自然会被“姜还是老的老”和“一日不见如隔一日”而逗笑。这些新编出来的语言看起来是毫无信息量的废话,但在相对主义的逻辑里,它们为固有的思维定势带来了意外信息。

二、meme的中国例证

“废话文学”的走红,可以被当作一个生根发芽于中国语言文化的meme样本,并且在许多方面,比起之前的网络流行梗,它更接近于meme本初的含义。

Meme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英国科学家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作为当代最著名的无神论拥护者之一,道金斯认为演化的驱动力并非个体或物种全体,而是复制者。这一复制者,在物质层面是广为人知的基因,在语言、观念等文化层面,则同样存在着一个相对应的概念,作为为文化的繁衍因子。

道金斯从希腊词根中找到原意为模仿的单词mimeme,为了和gene(基因)形成对照关系,他将词头的mi删除,制造出一个新的概念,meme(中文中经常被译作迷因)。

Meme是一个1976年才被发明出来的词,此后在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都有发展。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概念,meme理论尚未取得广泛共识,但已在互联网世界获得大批拥趸。

去年火爆海外的《一剪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故事起源于一次跨国“搬运”,一名网友将快手用户蛋哥的视频发布到YouTube。画面中,蛋哥的头因为快手特效变成了尖顶,在未消融的雪中,蛋哥唱起费玉清的经典老歌:“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蛋哥原版视频,图片来自快手截图)

一句中文老歌,突然点爆了海外互联网。结合曲调和翻译,国外网友迅速get到这句歌词中的萧瑟悲凉之感,继而加入这场全民创作。工作不顺利,冰激凌掉了,妈妈不给我吃糖,所有不顺遂场景出现的那一秒,都是战歌应该响起的瞬间。——“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国外视频社交网站TIKTOK里,围绕这句中文歌词展开的创意如同一场大接力。有华裔血统的年轻人找来自己的华人家长,发现没有一个会中文的华人可以念着讲出这句词,他们都会唱出来。

《一剪梅》一度在国外音乐网站Spotify上名列前茅,但没有人觉得这是费玉清带来的华语文化输出。互联网时代,meme把语言、音乐、传统、观念这些文化上的意象简化为最小单位,“进化”出的下一步往往出人意料。在一个最小单位体里,许多外部概念是隐身的,小到歌手本人,大到语种和国界,都不再是这场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跨文化研究中的“误读”和“悟读”,都不再足以成为这一文化现象的注解。

学术概念被应用到现实语境中时,难以避免会出现泛化和扩大化的情况,例如今年广为传播的“内卷”和“PUA”。当然,因果也可能是倒置的,正是由于一些学术概念所触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普遍存在,才会导致这些概念翻出学术讨论的围墙,成为被广泛应用的那一个。

Meme理论进入互联网时代,一度成为流行梗的代名词,也有人将其等同于文化的病毒式传播。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世界的爆梗都会更新换代,流行一阵,再被新的梗替代。“废话文学”相较普通的流行梗,有一种更接近meme概念的特征:变异性。

正如基因的传递存在遗传和变化,在设想中,meme对于文化的传递也应当存在沿袭和演化,这是meme概念区别于病毒式传播的地方。或者说,病毒式传播是一个meme产生的表现之一,而非其实质。

一个显著的对比是,在人造词“奥利给”的流行传播过程中,人们反复使用这个词来表达类似的情绪。如同所有流行起来的梗一样,“奥利给”经历快速的复制和模仿,几近成为加油的一个变种。更浓烈的情绪色彩,让它更类似文字版表情包。

而“废话文学”在起初的“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后,迅速发展出一批废言废语。创造力惊人的互联网原住民们,很快掌握了造句精髓,那就是好像说了很多,但其实什么都没说。

在此纲领下,老梗被模仿,新梗被制造。“生殖”、存续、散播,很快,“废话文学”凑满了100条新版格言警句,并仍会持续繁殖。

三、用无聊消解无趣

当基因和meme成为一组有趣的对照概念时,一个关于时间的议题诞生了。基因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往往具有较为稳定的特质,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演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而作为一种文化繁衍因子的meme,生命周期长则一年,短则数天,繁衍之迅速,消亡之突然,都与基因不可同日而语。

这大概也出乎发明者道金斯的意料。在道金斯创造出meme概念的1976年,因特网不久前才被命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刚刚发出她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没有人能够预料,文化复制和繁衍的过程,会在半个世纪内缩短为1秒就能完成。

回到“废话文学”本身。当书本、报纸、电台等媒介不再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时,由精英群体筛选控制信息话语,再传递到普通民众的时代终结了。互联网为所有人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同时也兑换走一定比例的信息密度和质量。

当人人都能生产信息时,信息不可避免地陷入通货膨胀。即便人们交付远高于过去的时间用以接收和处理信息,当可被使用的时间到达阈值时,信息质量的稀释依然会带来疲惫感。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马车传递信件的时代,彼此问候一句可能就要花上几个月。春天递出的诗,抵达时大概已经是夏季了,时间和空间的错位,会制造每次沟通时的慎之又慎。而现在,一个小时就可能有上百条微信涌进年轻人的手机,在聊天记录里搜索“哈哈哈哈哈”,大概率会有成百上千条记录。

这并非是在否定信息时代,相反,信息时代带来的世界发展是空前的。稀释的信息质量,和应对过量信息的疲惫,不过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面对体量爆炸的信息,年轻人也在寻找新的出口。曾经风靡一时的“糊弄学”小组,正是抱团寻找回应“通项公式”的群体。面对层出不穷的追问,老板追问工作,恋人追问态度,家人追问生活,一套好像回应了但好像什么都没说的话术被总结。

“糊弄学”小组中,有人发帖询问朋友每天都给自己分享一日三餐照片怎么办,热心网友帮她总结出两步方案。

“第一步:反客为主,让ta的主动分享变成一种被动任务。不等ta发就问‘早饭吃什么了’、‘午饭吃什么了’、‘晚饭准备吃什么’。第二步:漠然回答,ta汇报了你就‘哦’或者‘还行’。”

比起消极糊弄,“废话文学”显然更为“激进”。废言废语没有提供任何增量信息,但在看似无聊的信息重复中,一些共同情绪被传递。它是批判性的,荒谬性的,趣味性的,是对抗无聊信息的一种无聊。当然,如同所有当代meme一样,它也必将是稍纵即逝的。

对着一个萌生于互联网、具有巨大传播效应的语言现象,做出一大通正儿八经的解读,或许很快就会收到评论留言: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民众应该具有用无聊消解无趣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黑格尔. 美学. 第三卷[M]. 商务印书馆, 1981.

[2]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 自私的基因[M]. 中信出版社, 2012.

 

作者:陈梅希;编辑:园长;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本文由 @刺猬公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标签: 产品 产品经理
最后更新:2021年9月10日

小虾米

同理心,洞察力!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拍10部火1部,道观也来凑热闹,短剧成吸金神器? 为什么二次确认后,用户依然会误删? 新零售SaaS架构:面向中小连锁的SaaS系统整体规划 AI时代下浅谈XR中的渲染技术 基金理财之客户需求分析 业财一体化数字化(一) 酒店代理的灰产江湖:0库存、赚4成差价、月入16万 探索工具型产品体验度量模型-行为度量理论篇 飞猪、携程们的下半场:吃工具属性老本,补内容短板 AI产品经理 | 入行AI的必备知识 3D 文件格式的江湖纷争 在线音乐等待“第三极” 小程序里卖剧,8天赚1亿? 卖爆抖音后,中式汉堡将成为一场“虚火”? 电商包邮背后隐藏的小心思 县城咖啡之战的最后赢家是谁? 字节跳动再战长视频,这次有何不一样? 网文IP的风,吹到“下饭剧”? 提升B端产品易用性:搭建帮助体系 小红书关停“自营电商平台”,作何打算?
从虚拟偶像到虚拟主播,一场TO C到 TO B生意的大迁徙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小红书电商盘点一下那些虚实结合的文本输入方式自动驾驶,又到黎明前?万亿规模能源产业互联网【能链】为何一枝独秀?经营指标层面深度解读骑手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尊重数据更新|不只是一个更新按钮而已名实唯一性:数字与AI经济里的那些潜规则实战分享!系统可见原则在交互方案中的运用从商业模式入手,搭建一款产品的底层拆解框架小红书走到命运拐点微信的聊天记录占比,被网友玩成了新一代 MBTI ?SaaS产品数据分析之指标与标签一篇文章搞懂一个系统之 SRM 系统一个真秀才倒下去,十个假靳东站起来谈谈在B端落地第三方大模型的步骤从0开始设计产品搜索功能(一)瑞幸的“9块9”突围战,只需几滴茅台?如何从0-1建设企业微信SCRM顶流网红“秀才”翻车,“中老年收割机”易主?
低调发育的Reaction视频:你或许不了解,但一定看过 案例分享:借用户调研,做更好的用户体验设计 设计沉思录|“玩转”用户成长体系 AIGC席卷,抖快、阅文、知乎大战网文圈 这位情侣博主不走寻常路,@派小轩 尬到极点的恋爱居然有点甜 电池银行:新能源行业的全新商业模式 美食up主们有多卷?有人把曹雪芹“编”的菜谱都复刻出来了 抖音安安教练,带火“黑丝直播”? 《罗刹海市》给产品设计的启示 推荐策略产品经理实操(三):推荐系统与搜索系统的区别——整体逻辑流程对比 产品经理工作第一要务之辨伪模型 教育产品的游戏化设计(下) 从张小龙对微信的思考,再看社交 社区团购面临资本退潮,或将进入下一发展阶段 谈谈SaaS——C-SaaS,SaaT,SaaSFM or 云中台? 2023,虚拟人成为晚会常客 Axure9.0:0基础学习中继器的增删改查操作(下) B端UI交互界面基础组件-表格 一文讲透美团兴盛史(二):外卖称王 新潮国货给渠道打工,逃不过的结局?

COPYRIGHT © 2023 知识分享.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