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

  • 首页
  • 市场分析
  • 需求分析
  • UI设计
  • 产品运营
  • 产品设计
  • 项目管理
  • 新玩意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要停留,欣赏沿途的风景
  1. 首页
  2. 新玩意儿
  3. 正文

众愚成智的蜂群模式

2021年6月30日 290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编辑导语:用户有时为何愿意无偿地产出内容?其中,则体现了群体行为的一定附加价值。本篇文章里,作者结合蜂群思维模式,从B站页面改版、按钮曝光增加出发,对用户内容生产的行为逻辑做了一定解析,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B站最近改版了……

之前的一级栏目“频道”被划分到首页,它空出来的位置被一个大大的“+”号取代。用户点击后,被引导去开直播、上传视频。

这个改动引起了很多B站老用户的吐槽,他们觉得:B站越来越像抖音了。

其实底部菜单栏“+”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微博。早期的微博APP,发微博的入口是在首页顶部。在2014年,微博做了一次改版,把发微博的入口改成一个大大的“+”号,放在底部菜单栏。这个布局一直延续了4年多,直到2018年底,微博才又把发微博的入口改回到顶部。

微博2013

微博2018

无论是微博还是抖音,把发布内容的入口做成一个大大的“+”号放在底部菜单,其目的都是想让用户发表更多的内容。

或许你有疑问——

难道给发布按钮更多的曝光,就能提升内容发布量吗?

B站、抖音和微博都是典型的UGC社区,也就是说内容主要由用户来生产。这种模式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受到很大的质疑。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维基百科。

一、维基百科的故事

其实哪怕到今天,我们回头去看维基百科这款产品,都会惊叹于它的成功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在维基百科之前,《大英百科全书》是人们查检必要的知识和事实资料的工具书。全套实体的《大英百科全书》非常贵,1968年的版本有24卷,堆起来跟一堵墙一样。普通家庭需要分期付款才能买一套完整的百科全书。

可是实体的百科全书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新的事物诞生,也就是说每个版本的百科全书从定稿印刷那天起就开始“落伍”了。

比如,一个客户在1968年刚攒钱买了一套百科全书。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那么他买的这个版本里就没有阿波罗11号登月这个词条,那岂不是很亏?

为了解决词条更新的问题,百科全书公司每年都会将一些更新的“贴纸”寄给客户,例如前面提到的“阿波罗11号”相关的贴纸,客户收到贴纸后,更新百科全书。这个更新的流程需要客户自己来完成,每年更新的贴纸量是巨大的,对于客户来说,成本很高。

互联网诞生之后,人们开始有一个设想——是否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在线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可以实时更新,彻底解决实体百科全书「出版即落伍」的局面。

基于「在线百科全书」的设想,1999年,维基百科的前身—— Nupedia上线。

维基百科前身 —— Nupedia

其创始人JimmyWales认为Nupedia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其提供的内容应该力求准确权威。为了保证内容的权威性,Nupedia设计了一套非常繁琐的内容审核机制。

用户要发布内容,需要把内容附在email中寄往Nupedia的审核团队,然后审核团队再通过email回复审核意见。如果团队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的情况,那么审核时间会很长。

此外,这种审核模式让用户觉得自己像是学生交作业给老师批改,用户失去了分享知识的快感,用户没有生产内容的积极性。

过长的审核周期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Nupedia上的内容更新频率很低。到底有多低呢?

Nupedia在上线第一年只发布了21篇文章。

百科全书就应该囊括各方面的知识,内容要包罗万象,要不然怎么对得起名字中的“百”和“全”?一年更新21篇文章的Nupedia肯定不符合百科全书的定位,它甚至还没我公众号一年写的多。

新浪报道Nupedia,2000年

Jimmy Wales开始反思Nupedia模式。他认为要真正建立一个在线百科全书,应该“集合全人类的聪明才智”,要让更多用户参与进来,贡献内容,而不是仅限于少数的知识精英。

为了让更多用户来贡献内容,那么必须要放宽审核条件。

站在当前的上帝视角来看,维基百科现在总共有5300多万个词条,这么多的词条由官方团队来一一审核内容是否准确、是否抄袭,是不太现实的。

可是如果缩短现有的内容审核流程,甚至放弃官方审核团队。如何才能保证内容的质量呢?

答案是——把内容交给大众来评价,大众点评。一篇文章,只要给足够多的用户看到,就一定可以找出问题,例如是否抄袭,是否存在一些硬性错误,是否中立客观。

2001,维基百科上线

基于「普通用户编写百科全书」的理念,Jimmy Wales于2001年创立了维基百科。

之前的百科全书都是由少数的知识精英来编写审核,而维基百科却颠覆这个模式。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在维基百科上编写内容。只要他愿意,一个小学生也可以来编辑“乔治华盛顿”的词条。

这种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 普通人有什么资格来编写百科全书?
  • 用户为什么要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编写词条?
  • 如何信任一个陌生人提供的内容呢?
  • 如果有人恶意篡改词条怎么办……

二、众愚成智的蜂群模式

首先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普通人有没有资格来编写百科全书?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提到蜂群模式:蜜蜂的体温并不是恒定的,当蜜蜂飞行时,飞行肌活动产生的热量可使蜜蜂体温达到47℃;当蜜蜂停止飞行时,体温跟周围环境保持一致。

虽然蜜蜂个体的体温不是恒定的,但是由几千只蜜蜂组成的蜂巢温度却保持在34.5摄氏度左右,精度不超过0.5度。这个温度范围保证蜜蜂幼虫可以成功孵化。

几千只蜜蜂看似松散,但是它们却表现出来像一个有着独立灵魂的个体一样,保持蜂巢的恒温状态。

此外几千只蜜蜂组成的蜂群一起出去觅食或者寻找新的筑巢地点时,它们总能找到最佳的路径前往觅食点,或者总能找到最佳的筑巢点。它们很清楚知道自己要往哪里飞。

因此人们开始猜测,蜂群是否存在一个指挥中枢?由这个中枢来发布命令——“去那儿,那里是一个好地方”。

这个中枢是蜂后吗?不是,因为当蜂群离巢之后,蜂后是跟在蜂群后面的。所以蜂群是在没有任何一个个体蜜蜂作为总指挥的情况下,却能表现的像个体一样,像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控制整体,总能快速地找到最佳路径。

受到蜂群行为的启发,科学家们提出了蜂群算法——

蜂群算法是集群智能思想的一个具体应用,它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了解问题的特殊信息,只需要对问题进行优劣的比较,通过各人工蜂个体的局部寻优行为,最终在群体中使全局最优值突现出来。

个体或许很愚笨,但是众多的个体一旦连接起来,再给予足够的时间,他们会比任何一个聪明的个体还要更加聪明。所以普通人可以编写百科全书吗?

当然可以,因为互联网使得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互相连接,释放出无尽的群体智慧。

当领域无限细分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个领域中,你比大多数人都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那么在这个细分领域,你就是专家。例如,我就是迈克尔杰克逊领域的专家。

我之前一直觉得电视里播的都是对的,但是我后来发现电视节目也经常出现错误。2009年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去世,很多电视台开始跟风做迈克尔杰克逊相关的或纪念或解密之类节目。

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你随便挑一个电视节目,我都能给你找出硬伤。

比如,江西卫视的《经典传奇》、山西卫视的《老梁故事汇》就是满嘴跑火车的典范。他们的节目普通观众看起来似乎挺像那么一回事,但是内行人一看,就能发现很多硬伤。

BillieJean写成了BillionJean

把“真棒之旅”的片段说成是“危险之旅”

《地球之歌》翻译成《地球在哭泣》

MJ在70年代就开始只戴一个手套,因为他觉得戴两个手套太普通了

以后做MJ相关的节目,建议电视台找我来把把关。在迈克尔杰克逊相关的领域,我就是专家。

蜂群思维同样启发互联网其他现象级产品。比如,谷歌搜索。

浩瀚的互联网中有无数的链接,早期用户的网上冲浪就是随机点击访问这些链接。正常情况下,链接的访问量是随机分布的。但是如果其中一个链接被很多人访问,说明这个链接中有大家感兴趣的东西。既然大家都感兴趣,我感兴趣的可能性应该很高,那么我访问的可能性也应该很高。

1997年的谷歌搜索

一个用户访问了一个链接,谷歌就会认为该用户给这个链接投上一个“信任票”,根据“信任票”为基础向网络中所有链接赋予权重。谷歌据此建立一套衡量链接可靠性的评价体系。

用户的每一次点击都在网络中的链接进行投票,得票越高的链接搜索结果排名会更靠前。用户参与越高,该评价体系更加的完善,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

这个评价体系就是后来的谷歌搜索引擎。

普通用户之间的协助的确可以迸发巨大的群体智慧。但是还有一个问题 ——

我们为什么要做“蜜蜂”呢?没有报酬,我们为什么要协作呢?我们为什么要无偿地去编辑维基词条呢?

其实哪怕没有互联网,有些事情我们依然会去做。比如,通过文件夹来管理我们爱听的歌;拍照片,写日记记录日常。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歌曲文件夹变成了歌单;相册变成了ins;日记本变成了朋友圈、微博。互联网化使得这些行为不再止步于个人层面的自娱自乐,产生了更多群体层面的附加价值。

其他用户可以看到你的歌单,他们不需要自己再去整理了;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引用别人的歌单。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创建、收藏歌单,听歌从一个个人行为转变成一个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可以创造一种只有当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时才会有的附加价值。

我们可以找到最符合自己品味的歌曲。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找到很多埃菲尔铁塔的照片,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拍摄的。当我们把这些照片汇集在一起,就能整合出3D全景渲染结构图,这比任何一个个体的图片都要各有价值。而这张有价值的3D全景图的成本为0,你不需要给任何一个照片拍摄者支付报酬,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户自发上传的。

所以蜂群模式不仅仅是众愚成智,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它都做到了“增益付出,超需回报”。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乐于做一只无偿奉献的小蜜蜂。

#专栏作家#

王M争(微信公众号:王M争),人人都是经理专栏作家,资深互联网人,B站账号:王M争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标签: 产品 产品经理
最后更新:2021年6月30日

小虾米

同理心,洞察力!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最新 热点 随机
最新 热点 随机
数据管理考核,如何避免陷入“形式主义” 市场预算下滑,SEO如何0成本 AIGC自动化 XR教育中的触觉反馈技术实现 餐饮企业数字化应用现状、趋势及系统软件工具 你知道如何运用商业模式画布来描述一个商业模式吗? 企业数字化升级必须经历的4个阶段 AIGC时代,还有什么是真的? 不想当人的年轻人们,把猴子“吗喽”捧上了神坛 高密需求,如何设计才能降低密度感? 产品经理为什么这么火,现在不火了又怎么办 一文读懂制造型企业数字化诊断过程 转型关键期:如何高效构建AI产品线的专业能力和权威地位? 浅谈审核召回策略优化思路 产品原型(简单的OMS为例)练习一:修订记录与全局说明 大屏思考与复盘 微信授权登录:从入门到精通 京东会员成长体系设计 | 如果我是京东产品经理,我会如何设计会员体系 短剧出海,下沉无国界 5年豪掷700亿:张一鸣为何“果断”放弃游戏|万字解读 用AI拍出海短剧,一部成本立省60万
OpenAI CEO总裁联合声明透露被罢免经过:在线会议中被解雇;事件几大原因分析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数据管理部门?Sam Altman卸任CEO的几点猜想供应链系统中的编码和条码,你真的懂了吗?OpenAI不感谢Altman消费金融数字化专题研究(二):消费金融行业发展PEST分析啊这,以后刷抖音可能要付费了?短剧付费,一场抖音快手和小程序的“不对称战争”抖音神曲,消失了?平台多商家如何进行到家服务产品设计?【颠覆小红书】:未来的发展关键在哪些功能上?推荐策略在图库行业的应用揭秘产品经理必备的核心思维能力腾讯 TDesignFlutter 组件库开源啦🎉🎉🎉智能电视操作设计得这么复杂,真的合理吗?B 站更新:把抖音当做方法爽文短剧到底有多赚?到了横店我差点想入伙2023 年度热词,只能是它HubSpot 如何做到 20 亿美金 ARRAI 产品经理和 AIGC 产品经理有什么区别,怎么选择?
设计师做方案还要解方程?真的是没想到 产品体验报告:闲鱼刮起二手经济浪潮 数据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四大底层能力 5分钟,人人都可看懂元宇宙! 反垄断阴影下的互联网及未来 APP UI结构:用户服务协议和隐私保护 关于中国SaaS的十个认知 大模型落地,痛并坚持着 机票盲盒火了,酒店盲盒呢? 如果说门锁是为了防君子,那账户密码到底是防谁? 这个功能怎么做:批量导入 家政行业适合做平台模式吗?NO! 中国企业服务市场发展分析2021下篇|数字化驱动的新型企业服务市场 凭月流水超百万美金的垂类地图App,「人人」杀入非游出海Top30 B端企业如何布局官网架构及内容,提升转化增长? 2021双11年后,电商公司未来的路怎么走? 偶尔治愈,经常缓解,总是安慰——亿级用户平台产品的设计之道(下) 搞定这3个问题,我成了产品负责人 产品经理如何面对失败 视频号的夹角

COPYRIGHT © 2023 知识分享.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